新闻动态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多所高校正式宣布:减少学分,减少“水课”!?

学分是学生大学毕业的通行证。每门课程都有固定的学分。只有修满学校要求的总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本学期,多所高校宣布削减学生毕业所需学分总数。 高校为何减少学分?通过减少学分差距可以为大学教育增加什么?如何理解“一加一减”的程度?这一系列主张体现了什么? 减少学分 排除“水课” 本学期,东华大学新生接受了更加精简的本科课程计划。毕业时被拒绝的学分总数从大约180学分减少到不足160学分,即减少了大约10门课程。 东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杜明表示,学校已大幅剔除了多余的课程内容。已经过时,不适合当前的需要。 今年,复旦大学开始实施“教育教学组织计划3.0”,强调“重学分、重课程”,所有本科课程都进行了整合,通过合并学期、认学期的方式削减重复内容。在复旦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本科毕业学分将减少20分以上。 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尹立峰表示,学校不断提高课程难度和密度。要开设专科点、高难度的核心课程,按照实验、技能、实训课程三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创造“金课”,取消一些“水课”。 “水课程”通常是内容枯燥、老师不重视,学生不受益,出勤不严格。 “水课”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老师不注重教学,上课只看书本、PPT。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学分和绩点的功利性驱使下,更倾向于选择内容简单、成绩高的课程。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红表示,“水课程”按照较为传统的知识体系进行教育教学,不足以融入最新、最前沿的东西,也离行业一线的需求相去甚远。 专家指出,这种学分安排也是高校为学生自主探索留下足够时间和空间,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教育的一种方式。这是一场“自修正”为学院和大学。 调整课程 添加人工智能内容 高校此时的学分减少,并不是简单的削减。学院和大学也调整了课程。什么样的课程,学生需要什么?高等教育的增补应该如何做? 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通用飞机设计”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飞机相关知识,还要组建团队设计飞机。这种基于项目的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每个小组需要审查信息和设计计划。当老师遇到问题时,要求他们进行讨论也是很常见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明强表示,这种做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巩固和学习知识。学生整合所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深化和整合,体验主动的变革意识和系统的思维能力。 今年不少高校新修订的人工智能课程也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华大学新增97门“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总体实现专业全覆盖,并开设20个涵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微专业,为学生接触前沿科技提供更多选择。杜明表示,学生不再用固定的课程模式来填满学习时间,而是有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修养。 削减学分,削减“水课”,同时增加实用性更强、与切削技术关系更密切、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如何理解“一加一减”的平衡?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褚朝晖教育科学研究院表示,目前很多课程已经成为“水课程”,因为它们不切合实际,不符合新知识、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的设立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来决定,他们想了解这门课程并选择这门课程。 在褚朝晖看来,在新的科技环境和人才成长发展需求下,既要保持高校课程与时俱进,同时又要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更好地解决高校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 探索多种审核系统 让学生拥抱更多可能 除了减少学分、重新安排课程外,一些高校还改变了学术评估评估程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月发布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以申请以赢得高水平竞赛、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论文)。 了解这一政策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四学生马振轩做出了决定。今年8月,马振轩主导创新研发了一款“简易自助装置”。凭借该装置,他和队友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对照组一等奖。如今,这次全国大赛的成绩成为他申请替代毕业论文的主要材料。 马振轩表示,这一成绩与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刻转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部主任孔垂前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特别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提问的能力、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动员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更具挑战性的创新实践,将毕业设计、创新训练、学术竞赛等实践环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更多实践。 南航航空学院一名学生表示,总学分的减少和绩点改革,有利于减轻分数压力,让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专业课程。 大学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什么? 无论是减少学分、安排课程,还是安排学业评价方式,高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张端红表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体现出其主要目的由知识的灌输转向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由规范化、规模化向个性化、自主化转变。 张端红表示,其背后的想法是,减少严格的壁垒,挤压“课程水”,打造前沿、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体系,加快知识的重复和更新,为学生“留出一片空白”。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可迁移性技能的系统培养,最终推动教学从“教”到“学”的深刻转变。 “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全能、更好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基础扎实、跨界融合,而且能够适应现实需求,在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创造价值。”张端红说道。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制片人/李哲 主编/王兴东 央视记者/吴文谦、王殿佳、杨影、李楠 编辑/高绍卓

Copyright © 2024-2026 17爆料最新视频-17爆料网-17Cc独家爆料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326236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