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东湖:无尽江豚“毕业”走进世界,湖北答好?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在湖北洪湖长江段举行。两名“学生”——长江江豚,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顺利通过了各项“考核”,带着精准定位的“毕业证书”跃入长江干流的“江湖”,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这生动的一幕不仅温暖人心,也为长江生态画卷增添了浓浓的精彩。这是“微笑天使”的回归,也是湖北向国家长江保护“大考”交出的一份炙热而沉重的“生态单答卷”。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湖北时强调,“我们要齐心协力,保护而不是进攻,共同推进伟大发展”。这一时代主张考验着长江沿线省份的智慧和责任。湖北作为干线最长的省份长江的保护成效直接关系到母亲河的健康。江豚这一对水质、饵料、栖息地极其敏感的“水中大熊猫”的生存状况,是检验这份答卷最容易理解的“点”。
要想答好生态卷,首先要克服“排题”。无尽江豚的回归绝非偶然。这背后是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湖北主动承担起生态省的政治责任。 2020年7月,成为全国第一个依法制定长江流域禁渔令的国家,让长江渔业按下了“暂停键”。自此,立体管理网络迅速整合——全省渔政执法平台包含1537个视频点全省NTS实现主要水域全季节监测; “河段长度+岸线长度+护林员”的创新管护模式已在全省推行,6200余名守护者共同守护母亲河。这种以“退”为基础的法治回答,就是为不安分的江豚创造最安全的生存空间。
要回答好这篇生态论文,最重要的是策划“互动题帮助”。生态保护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个地区的责任。这是一场长期的战斗,需要接力。湖北积极推动建立省际协作防护机制,与江西、湖南、安徽、重庆、陕西、河南等周边省份签署跨水域联合执法协议,构建共管共治的防护网络。与此同时,渔政、公安、市场管理等部门协作,每年开展多次执法行动。这种跨地区、跨部门的执法合作,是“长江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实践。
正确回答生态诉求,关键是回答“变革问题”。保护圈养江豚不能停留在“不扰乱”的静态保护,还需要积极努力干预、促进恢复。我国建立的4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中,湖北就有2个,成为江豚保护的主要重点。我国现有优良江豚150余只,在世界鲸类保护领域堪称典范。湖北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江豚永续保护的重要科研中心。来回从人工繁育第二代江豚到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限江豚精子库,“海豚”的人工繁育和繁育现已发展起来。湖北科研不断为长江生态保护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无尽江豚的“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湖北谱写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现代篇章的起点。一个新的开始。留住江豚无尽的微笑,就留住了长江的未来。湖北用责任、智慧和汗水,一笔一划地精心写下生态的厚重答卷。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柯江廷(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会》班子、区委主编)
编辑:袁莉莉